×
加载中...
戎装换白袍 仁心守安康——中医传承人李传明的生命长征
互联网 2025-09-03

从法卡山阵地的钢枪到乡间诊室的银针,从猫耳洞里的草药辨识到千万病患的起死回生,四十年风雨兼程,李传明以军人的赤诚铸就医者的仁心,用  中医药的智慧为一方百姓筑起健康长城。他是脱下军装仍冲锋的“健康卫士”,更是岐黄薪火的坚定传承者。

凌晨两点的平江县,李传明刚合上眼,求救电话就急促地响起。“李医生,求您快来看祝概,他快撑不住了!”电话那头的哭喊声让他瞬间清醒,抓起药箱就冲出家门。

等李传明冲进祝概家,一眼就看见床上的人不对劲——只见祝概把自己裹得像个粽子,两床棉被压得严严实实,可肩膀还在不停打颤,嘴唇更是紫得吓人。家属红着眼说,县医院诊断是“勾端螺旋体感染”,治了两天却越来越重。李传明俯下身,手指搭上患者手腕——脉象也是异于常人的快;掀开患者嘴唇,淡紫色的舌苔上还沾着黏腻的津液。“不是瘟疫,是重感深伏。”他笃定地说,随即报出一串药材名:紫苏梗、砂仁、鸡内金……家属分头抓药,他守在灶台边指导煎药。天蒙蒙亮时,第一碗汤药熬好了,祝概喝下后没多久,竟能在家人搀扶下慢慢坐起身;两剂药服完,他已能下床走动,面色也红润起来。

这样的紧急救治,在李传明的行医路上早已是寻常事。时光倒回1981年,18岁的他穿上军装,奔赴法卡山前线。猫耳洞里阴暗潮湿,战友们喝的水带着股腥臭味,他试着用竹炭放进水桶,浑浊的污水竟慢慢变清。那一刻,他忽然觉得,中医药或许也能像竹炭净化污水一样,为人们驱散病痛,这份念想在他心里扎了根。

198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患上急性黄疸甲型肝炎,还并发了胃穿孔,部队医院的治疗虽缓解了症状,退伍后却再度恶化。看着镜子里全身浮肿、面色蜡黄的自己,体重只剩40公斤的他没有放弃。他翻出从部队带回的医书,对照着症状采摘茵陈、蒲公英、虎杖根等草药,自己配药煎服。几个月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也是从那时起,他立下誓言:要用中医药让自己、家人,还有更多百姓都能健康生活。

脱下军装的李传明在村里开了间诊室,屋里没有昂贵的仪器,只有满满几柜医案和一墙锦旗。他的手在战场上练过包扎,搭脉时精准有力;他的眼在猫耳洞里辨过草药,看舌苔从不错漏细微变化。新冠疫情暴发时,他连夜研究预防药方,打印出来贴在村口,还免费为老人小孩送药;山里村民得了疑难杂症,他背着药箱翻山越岭去出诊。四十多年来,经他手治愈的患者超过万人,却从没出过一起医疗事故,锦旗上“仁心仁术”四个字被阳光晒得愈发鲜亮。

2023年11月24日,诊室里来了位特殊的患者。69岁的童脸华被女儿搀着,浑身瘫软,连头都抬不起来。女儿哽咽着说,母亲十年前得过脑梗塞,当天突然昏迷,送医院做了CT,显示是多发性脑梗死,还有脑萎缩,血压飙到260/140mmHg,医生都说情况危急。李传明仔细诊查,脉象滞实弦硬,舌质淡红中泛着暗紫,再结合患者头晕剧痛、四肢失觉的症状,当即决定针药并用。他先在百会、风池等穴位扎下银针,又开出一剂包含党参、天麻等三十味药材的药方。

第二天一早,童脸华的女儿就兴冲冲跑来报喜:“我妈能自己坐起来了!”此后三个月,李传明每周定时上门复诊、调整药方,童脸华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最后竟能自己买菜做饭,操持家务。谈起这个病例,李传明总不忘叮嘱年轻中医:“这类病是风火痰湿凝结在脑,千万不能用黄芪、人参这些升提的药;患者大便溏泄,得用炒苍术、内金健脾祛湿,生地、熟地这类生痰的药材也得忌。”他总说,这些经验不是自己的私藏,要传给更多热爱中医的后人。

诊室墙上,《中华经络图》和他年轻时的军装照并排挂着,玻璃药罐里的药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他拿起那本泛黄的《医宗金鉴》,指尖抚过书页上的批注,恍惚间又听见了法卡山的炮火声。他知道,当年154位牺牲的战友,都在看着他——从战场到诊室,从钢枪到银针,他从未停下冲锋的脚步,只愿用一生的仁心与坚守,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康,让岐黄薪火代代相传。

24h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