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它说‘给我一瓶水’,它真的就递给我了。”
“坐在上面,还能靠手腕控制方向,这机器人真有点意思。”
在刚刚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一个不起眼的“机器人小卖铺”意外出圈:观众排队与机器人对话互动,有人干脆坐上机器人,让它载着自己在人群中前行。看热闹之余,更多人开始好奇——它究竟能做什么?能不能真的走进日常照护场景?
它的名字叫齐家Q1,由上海如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不同于传统服务型机器人,这是一款专为养老照护场景定制的人形机器人,既能做事、能载人,也能陪伴与守护,正在悄然打开“机器人+养老”落地的新入口。
养老机器人不在于“酷炫”,而在于“有用”
在WAIC这样的顶级AI盛会,观众早已习惯看到各种“会跳舞”“能作诗”的机器人。但齐家Q1的热度,恰恰来自它的实用主义哲学——它不是用来表演的,而是用来“帮忙”的。
在如身机器人展位,齐家Q1在嘈杂的人流中完成了连续4天、超500次的真实交互体验:执行语音指令、抓取并递送物品、聊天互动、载人导航,这些不是预设剧本,而是实时交互。
团队坦言,这些功能对应的其实正是照护日常中最常见、也最繁琐的情景:
夜间老人起身要水,但不想叫醒护工;
半失能老人上厕所,但担心途中跌倒;
独居长者突发摔倒,但现场无人发现。
在这些具体而微、却反复上演的“养老焦虑”中,齐家Q1希望扮演那个“有事能上、无事不扰”的可靠帮手。
“它不是表演型机器人,而是照护型机器人。”如身机器人创始人师云雷博士坦言,“我们所有的设计逻辑,都是从一个问题出发:如果家里只有它,能不能放心交给它一点事?”
一个身体,两种形态:既能操作,也能载人
与大多数以“仿人结构”为主的机器人不同,齐家Q1采用了独特的双形态融合设计:
操作形态:支持喂饭、翻身、递物、语音交互等任务;
轮椅形态:老人可直接乘坐,支持自主导航与手动引导。
这两种形态之间的切换,只需通过一键语音或触控指令完成机器人本体的身体朝向旋转,无需任何硬件重构,即实现从“操作者”到“承载者”的角色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齐家Q1通过实时重心调节+姿态锁定+限速保护机制,确保即使是高龄长者坐上去,也能获得足够的安全冗余与交互可控性。
从硬件来看,齐家Q1的“实用主义”也体现在每一项配置中:
齐家Q1搭载全向移动底盘,可在家庭中自由穿行,支持原地旋转、横向侧移,实测通过率在门槛、地毯、狭窄通道等环境中超95%;
其机械臂具备±1N级别柔顺力控精度,并嵌入软硬结合的阻力识别算法,既能稳稳扶起,也能防止误压;
配备电动升降坐垫与自主寻位算法,可根据老人身高与转移场景自动调节最佳承托位置,显著降低床椅转移过程中跌倒风险,也减轻护理人员负担。
在WAIC现场,不少养老机构代表主动试乘后给出反馈:“第一次见到既能做事又能坐人的机器人,真正解决了机构照护中‘两人协作、一人负担’的问题。”
既靠AI,也靠人:做得了动作,也守得住安全
面对“它是AI自己干活,还是人远程操作”的问题,如身机器人团队并不回避。
“简单任务,比如递水、陪聊,AI可以完成。复杂任务,比如转移老人、翻身喂饭,目前主要还是靠远程护理员操控。”
齐家Q1采用的是“AI+遥操作”的混合模式:一方面,配备多模态识别系统,能理解语音、感知力觉、规划路径;另一方面,借助双边力反馈平台,让护理员“像戴上手套一样”精细操控。
这种“AI自动+人协同”的模式,被认为是当前养老机器人走进现实最务实的路径。
尤其是在夜间无人、突发事件频发、护理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齐家Q1可以实现“24小时响应不中断”,让家属和护理员都能稍微安心一些。
全球老龄化加剧,机器人不再是“选项”,而是“解法”
从日本、德国到中国,全球多个国家都在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照护人力短缺、家庭负担沉重、机构护理压力上升,已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结构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这个大趋势下,养老机器人不再只是一个新奇概念,而正逐步成为未来照护体系中的刚性配置。
“我们始终认为,机器人不是来‘替代’人,而是来‘帮助’人的。”师云雷博士表示,“它应当是照护关系中的延伸,是让照顾这件事变得更可持续的一种手段。”
齐家Q1的设计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它不是单点替代某个岗位,而是在关键场景中提供安全可靠的协作支撑——在夜间,它能代替人起夜巡房;在白天,它能协助完成翻身、递药等高频操作;在突发时刻,它能第一时间响应报警。
通过智能系统与人力照护的结合,它不仅提高了照护效率,更让“有限的人手”变得更有效率、更有人性。
未来的养老,不是“人对抗老龄化”,而是“人机协同应对老龄化”。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幕,养老机器人的征程才起步。齐家 Q1 诠释着:技术不为惊艳,只为让照护者安睡、老人安全如厕。它未必最聪慧,却时刻在线;未必最前沿,却从不缺席;不求像人,只愿助人。这,正是养老科技应有的方向。
-
60吨产能需要多少工人?自动化鲜米粉生产线4人团队,还很轻松以前想日产60吨鲜米粉,传统作坊得雇几十号工人,从凌晨开始泡米、磨浆、熟化、挤丝、切断、老化等等,累得腰酸背痛还容易手忙脚乱——温度没控好,米粉断条、发黏,2025-07-31
-
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第十二届品牌影响力发展大会暨成果发布活动携手共进 共创盛会 2025年6月14日至15日,【莱存·中国】携手“中国品牌影响力组委会”联合发起的“2025(第十二届)品牌影响力发展大会暨成果发布活动”在北京全2025-07-31
-
会照护、能载人,还懂人心:如身机器人齐家 Q1 闪耀 WAIC,养老机器人迎新突破“我跟它说‘给我一瓶水’,它真的就递给我了。” “坐在上面,还能靠手腕控制方向,这机器人真有点意思。” 在刚刚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一个不起眼的“2025-07-31
-
环保责任双先锋,DHL快递中国区再度荣登ESG先锋案例双榜北京2025年7月31日 美通社 -- 在今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ESG100价值大会2025能源与关键产业高层论坛上,DHL快递中国区(中外运敦豪)凭借卓越的环保实践和社会责任表现,再度2025-07-31
-
微芯生物透脑Aurora B选择性抑制剂CS231295片美国IND获FDA批准,推动全球临床开发进程深圳2025年7月31日 美通社 --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芯生物”,股票代码:688321.SH)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微芯生物科技(美国)有限公司(Chipscreen Biosci2025-07-31